据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数据,截至6月30日,浙江省内电源装机达到1.6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8567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比重超过50%;光伏装机5947万千瓦,超过煤电成为浙江第一大电源,较去年同期增长53.4%。 光伏装机规模增长在增强浙江电力保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省内电源结构。今年上半
杭州亚运会通过绿电交易采购水电、风电3亿千瓦时,覆盖赛事及转播用电,获国际奥委会“碳中和赛事”金奖,碳积分赠予参赛运动员。
湖州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新推出《绿色融资主体评价规范》,建立"ESG+碳效"双维识别体系,覆盖1.7万家企业。通过"绿贷通"数字平台实现环境数据实时共享,绿色贷款审批周期缩短60%,不良率降至0.17%行业最低水平。创新推出竹林碳汇质押贷、光伏贷等场景化产品,其中安吉县发放全国首笔竹林碳汇质押贷款5
近日,湖州市司法局、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国资委、市城市集团联合印发《湖州市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双控”产业风控法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全国首个聚焦公共建筑碳排放“双控”产业合规发展的规范参考性文件。该指引以“法治+数智”为驱动,为破解建筑领域“双碳目标难量化、难追踪、难
通过建立覆盖986家规上企业的五色碳效码评级体系,将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与贷款利率挂钩,最高利差达150BP。巨化集团通过"碳排放权+排污权"组合质押融资5.2亿元建设零碳工厂,带动区域工业碳强度三年下降19%。"碳金融大脑"平台整合12个部门数据生成企业碳画像,2023年发放优惠贷款超200亿元。该模
浙江创新推出"碳效码"评价体系,将1.7万家规上企业碳排放强度转化为五色评级,与贷款利率直接挂钩。衢州试点"碳效贷"产品,对碳效等级提升企业给予最高0.8%利率优惠,累计发放贷款45亿元,推动工业碳强度三年下降19%。全省建立工业碳账户系统,动态追踪八大工序能耗数据,2023年通过数字人民币发放碳减
浙江创新推出“碳足迹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企业产品碳强度直接关联。某纺织企业通过改进工艺降低碳足迹15%,获银行基准利率下浮20%的5000万元贷款。全省建立产品碳足迹数据库,覆盖纺织、建材等8大行业,2024年发放碳挂钩贷款超80亿元,带动行业平均碳强度下降12%。该模式入选央行绿色金融创新案例
浙江省率先构建"绿证抵扣+用能预算"管理体系,2024年通过绿证交易抵扣企业超用能预算120万吨标煤。该机制规定,重点用能单位年度用能预算超标部分,需按1:1比例购买绿证抵消,绿证价格按省域交易均价动态调整。政策实施后,全省绿证采购量环比增长3.8倍,带动中小企业绿电消费比例提升至28%。浙江省能
浙江省2024年率先实施"绿证抵扣+用能预算"管理模式,允许重点用能单位通过购买绿证抵扣超用能预算。政策实施后,全省绿证交易量环比激增3.8倍,带动中小企业绿电消费比例提升至28%。某纺织印染企业通过采购12万张绿证,成功抵消年度超用能预算的15%,节省煤炭消费指标8000吨。浙江省能源局负责人表示,
2025年4月11日,浙江首个智慧零碳供能高速服务区——绍兴次坞高速服务区正式投运。该项目由国网浙江电科院与浙江交投中碳环境科技联合实施,经3个月试运行后,预计年替代绿电128万千瓦时、减碳583吨,并提升运营收益22万元。服务区通过智慧零碳供能系统实现充电负荷优先、绿电经济消纳及离网自洽供能,
湖州日报电子版报道,湖州市通过建立企业“碳账户”系统,已为全市2万家企业完成碳排放数据精准“画像”。该系统通过整合能源消耗、生产流程等数据,动态监测企业碳排放量,为企业提供减排评估与优化建议。此举是湖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助力企业明晰碳足迹,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目前
近日,首个中国绿证价格指数产品——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卖方报价(以下简称“绿证报价”)在浙江舟山正式发布。 绿证报价由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与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发布,这是双方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双方通过